《新华日报》6月26日报道我校研究生在四川支教的工作经验,报道内容如下:
江苏师大研究生在四川华蓥山畔播下“乡愿种子”
用支教守护孩子“斑斓梦”
本报记者 张耀文
暑假前夕,在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支教的华亿在线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研支团成员黄心怡,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课后辅导时,学生小刘悄悄递来一把手绘透扇,“黄老师,我画的扇子送给您。谢谢您带我们创编课本剧,给我们讲述华蓥山的故事。”学生质朴的话语和心意,让黄心怡十分感动。
黄心怡在代市中学支教已经两个学期,她越来越感到肩上责任的分量。从最初沉闷的课堂、大片空白的作业、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到学生现在主动举起的手、求知若渴的眼神、不断进步的成绩,她与孩子们的心越来越近。在备课笔记本的扉页上,她写下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代市镇位于广安市前锋区渠江以东,华蓥山中段山脉西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2024年8月,作为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的黄心怡,带着一箱历史教材和满心热忱,跨越千里走进代市中学。这里,成为她与西部学子“双向奔赴”的起点,也见证了她用真心破解教育难题、以行动赋能乡村发展的青春征程。
初到代市中学,黄心怡便遭遇“水土不服”——5个班的历史成绩在年级垫底,方言差异让课堂问答“牛头不对马嘴”,还有大片空白的作业本……这让她感到压力和责任重大,希望尽可能地为学生做些什么。她开始追着学校里经验丰富的教师“取经”,旁听多节历史课,在备课本上用红笔密密麻麻标注学情分析。
连续三次赴广安市参加历史教学培训后,黄心怡将“沉浸式课堂”理念带回学校。经过充分交流和认真学习研究,她逐渐摸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法。2025年3月,黄心怡的市级公开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收获听课老师们的一众好评,学生们的玄奘西行故事会独具想象力和创造性,积极的课堂氛围、富有逻辑的教学设计让教研员赞赏有加。
在支教过程中,黄心怡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她带着研支团成员参与前锋区“青春逐梦·创业广安”助农直播活动,推荐广安青花椒酱、盐皮蛋等特产。在艺文社区、大桥社区、龙塘街道等多个社区童伴之家,她策划的“非遗润童心,文化永传承”活动,让留守儿童触摸千年文明。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漆扇捕捉夏风,油纸伞上晕染的多样花纹引来蝴蝶驻足;教室角落里一直不说话的小男孩将自己认真制作的第一个掐丝珐琅书签送给她时,孩子的梦想在阳光下启航。
在“乡愿种子”爱心实践计划中,黄心怡收集到405个孩子的心愿单:有人想要一本对学数学有帮助的书,有人渴望学下围棋,初二(3)班的小语写道“想和好朋友们分享一杯奶茶”。她连夜整理清单,联动江苏师大学子开展“心愿认领”,圆了孩子们的一个个“斑斓梦”。
如今,黄心怡教的5个班级历史成绩平均分显著提升。比成绩更让她欣慰的,是学生用作业本画的“卡通版黄老师”,是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下的话:“长大后,我也要当老师,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在黄心怡看来,课堂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牢记历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是帮助孩子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看到孩子们一点点进步,更加自信,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黄心怡说,老师们的点滴努力和孩子们的汗水正汇聚成光,给教育带来更多希望。
报道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6/26/node_16.html#content_1460543